行业新闻

增值服务>行业新闻

中央地方密集出招,下半年投资消费如何提振?

时间 :2022-09-05 来源: 本站原创 Views:361

当前,需求不足成经济恢复的主要制约。8月15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7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。随着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显效,7月国民经济继续延续复苏态势。但是受7月以来疫情散发等因素影响,多个经济指标较6月有所回落,尤其是需求端的投资和消费回落明显。

数据显示,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.7%,比上月回落0.4个百分点。投资方面,1月-7月,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.7%,比1月-6月回落0.4个百分点。

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向《财经》记者分析,7月无论是供给端的工业生产,还是需求端的消费和投资都有所回落,这反映了当前虽然整体经济处于恢复上升过程中,但整个经济的内生动能依旧较弱。

多位专家表示,当前需求不足是经济恢复的主要制约。此前公布的先行指标也显示市场需求的不足。7月31日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、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数据,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为49%,较上月下降1.2个百分点,在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后再次下降,且位于临界点以下。

对此,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,7月,受传统生产淡季、市场需求释放不足、高耗能行业景气度走低等因素影响,制造业PMI降至49%。“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落,恢复基础尚需稳固。”
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,7月呈现“供强需弱”特征,除疫情短期影响外,背后主要是当前消费和投资需求偏弱,前者主要与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提振有关,后者则表明房地产下滑对投资的影响依然明显。“后期政策发力的重点将更为聚焦需求端”。

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廖群等多位专家认为,在不搞大水漫灌的前提下,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继续发力,以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基础,提振内需。

投资、消费均回落显示内需疲弱


7月,需求端的投资和消费均有所回落。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.7%,比上月回落0.4个百分点,低于预期。《财经》记者了解到,数据发布前,浙商证券、中金公司等多家机构都预计7月消费将强势复苏,同比增长在4%至6%之间。

对此,罗志恒向《财经》记者分析,消费不及预期,从短期来看,虽然餐饮等服务业快速恢复,但受到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,与地产相关的建筑装潢类消费大幅回落。且受“618”促销活动的影响,6月消费较大幅回升,7月相比则有所回落。而从深层次来看,消费不振主要还是由于居民预期转弱。当前疫情反复、就业压力增大、收入降低的情况下,居民风险感知增强、消费信心有待提振。

投资方面,1月-7月,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.7%,比1月-6月回落0.4个百分点。分领域看,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.4%,1月-6月这一数据为7.1%。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,1月-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.4%,1月-6月这一数据为5.4%。

罗志恒表示,三大投资中,基建发力效果明显,继续发挥着托底作用。而房地产市场依旧没有走出低迷状态,也导致房地产产业链消费的下降。

除了房地产投资,制造业投资也有所回落。1月-7月制造业投资增长9.9%,比1月-6月回落0,5个百分点。

其实,此前公布的先行经济指标已经显示制造业增速的放缓。7月31日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、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数据,7月PMI为49%,较上月下降1.2个百分点,在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后再次下降,且位于临界点以下。

数据还显示,7月制造业供需在6月快速释放后有所回落,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.8%和48.5%,比上月下降3个和1.9个百分点,均位于收缩区间。

赵庆河表示,调查结果显示,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连续四个月上升,本月超过五成,市场需求不足是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。

制造业投资主要是民间投资,投资的回落也反映了企业对市场的预期依旧不稳、企业扩大生产意愿不足、投资回升动力不强。罗志恒表示:“有些企业由于预期不稳、市场需求不足,即使银行主动提出贷款,企业也不愿意贷了。”

《财经》记者了解到,8月12日,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7月金融统计数据。数据显示,5月、6月连续超预期增长后,7月国内社融、信贷增长不及预期。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7561亿元,同比少增3191亿元,预期值为1.3万亿元;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,同比少增4042亿元,预期值为1.1万亿元。

对此,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,当前数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流动性过剩但需求不足的特点。M2(广义货币)增速达到12%,但社融和信贷同比少增,说明流动性有待引入实体经济。

面对需求的疲弱,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要着力扩大内需。罗志恒分析,扩内需有两个途径——消费和投资,其中,消费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慢变量,预计短期内很难有较大改变,提振消费必须通过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边际消费倾向,这又涉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、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系列深层次改革和举措,短期内较难解决。所以,下半年稳经济还要靠投资,而最大的抓手依旧是基建投资。

据了解,今年以来,中央和地方密集出招扩内需。7月29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进一步扩需求举措,推动有效投资和增加消费。会议指出,要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,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使用,以市场化方式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。

同时,推动消费继续成为经济主拉动力。除个别地区外,限购地区要增加汽车指标数量、放宽购车资格限制。打通二手车流通堵点。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。鼓励地方对绿色智能家电等予以适度补贴。

扩充财政政策还有空间吗?


宏观政策如何发挥扩内需作用?

专家认为,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仍有空间。就在7月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当天,央行开展了4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(MLF)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,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。专家认为,7月经济数据的出炉,使得降息操作并不那么令人意外。

下半年,财政刺激政策是否存在继续扩张的空间?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对《财经》记者表示,从7月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,经济复苏程度差强人意。再叠加欧美经济走弱对外需的影响,年底及明年上半年的经济下行压力可能比较大。在此局面下,财政政策或将超脱年初制定的全年赤字和支出计划。

《财经》记者了解到,8月17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当前财政收支压力明显。收入端,1月-7月累计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.5万亿元,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9.2%。全国税收收入102667亿元,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3.8%。支出端压力相当明显,1月-7月累计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751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6.4%。

因此,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判断,下半年财政力度很难加大。惠誉评级公司亚太区国际公共融资评级董事黄艾克认为,中国财政体制采用的是以收定支模式,这是从制度上对于财政收支的硬约束。财政收支压力下,预期下半年财政支出端的结构会有所调整,一些非必要的支出可能会有所压减或者推迟,但是对于基建支出的调整可能并不会太大。牛津经济研究院亚太地区高级经济学家胡东安指出,从目前的政策看,中央可能并不希望透支总量政策空间,而是希望保持宏观政策合理适度。

但邢自强分析,总体看,财政政策力度还需加大,避免经济下行带来的财政风险发酵。如果能通过财政政策直接刺激需求,不管是基建投资发力,还是发消费券,都比单纯使用货币政策强。市场人士原本期待年中能够增发国债和扩大赤字,进一步给企业减税、给老百姓发消费券,但是到现在为止,并没有太多的进展。而如果经济出现下行压力超预期的风险,那么地方隐性债务清理的难度也会加大。

邢自强建议,决策层适时评估经济下行风险,不拘泥于前期制定的财政政策框架,同时参考国外的经验教训,加大给企业和消费者补贴的力度。中国可借鉴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一些经验,譬如,新加坡发放消费券只针对中低收入群体,并且只能用于线下中小商户,不能用于网购,这样的政策对最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商户起到了积极的扶持作用,使他们能够留得青山在,让更多人对未来有信心。

然而,经济下行风险增大,下半年增量财政工具从何而来?

恒生银行(中国)首席经济学家王丹、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等多位经济学家向《财经》记者表示,一是可以发挥政策性、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提供资金支持,如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筹集规模3000亿元的资金;二是可考虑新增发行专项债或特别国债;三是可提前发行2023年专项债,但需要有一定的附加使用条件。政府或可动用这部分存量额度发债,将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,实现提振经济的作用。

邢自强表示,回顾上半年财政政策,减税降费的初衷非常好,企业的税负变低是一件好事,但关键是很多中小商户线下收入没有了,部分已经关门。所以希望政府能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企业扶助政策,刺激消费需求,实现溢出效应。下一步,希望看到政府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,财政发力不必拘泥于基建投资。在给定的财力状况下,寻找更加合理的审批和管理方法,让财政政策的执行更加精准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