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
增值服务>行业新闻

政治局会议定调2023年经济工作: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推动经济整体好转

时间 :2022-12-08 来源: Views:595

12月6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。

会议指出,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等,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。

会议强调,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要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大力提振市场信心,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突出做好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工作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,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。

会议指出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,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,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,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。会议还提出,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,切实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。

12月7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对外发布《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》,提出除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阴性证明、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、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等“新十条”优化措施。

在前期“优化防疫二十条措施”和“新十条”措施明确后,2023年防疫政策大方向基本明确,近期各地均在照章落实。优化疫情防控措施,与宏观政策等各类政策协调配合,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。

推动经济整体好转 突出做好稳增长等工作

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3%,四季度稳增长稳投资政策在加力,但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经济拖累明显,距离年初既定5.5%左右的增长目标有差距。从11月外贸数据来看,受全球经济减速等影响,我国出口增速进一步下行。

由于今年的低基数,2023年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。可参照的是,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2.2%,2021年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速达到8.1%,两年平均增速在5.1%。不过,随着全球经济增速趋缓,2023年我国出口部门面临下行压力。

政治局会议指出,做好明年经济工作,要突出做好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工作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,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

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是3%,全年要达到3.5%的增速有一定难度。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这三年我国平均增速低于5%,低于现阶段我国5%-5.5%左右的潜在增速。三年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,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,汇率水平也会受影响,还可能引发机制性损伤。当务之急要推动经济回归到正常的增长轨道,实际增速应达到潜在增速,建议2023年提出不低于5%的增长目标。由于今年基数低,明年上半年如果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面摆脱疫情对经济的影响,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,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,稳预期、稳信心见到成效,明年实际增速应该还可能会更高一些。

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经济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当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在5%-5.5%左右,量的合理增长需要回归到这个合理区间。由于今年基数低,明年经济增速肯定好于今年,要保持量的合理增长仍需要政策支撑。

中信证券(20.530, -0.06, -0.29%)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明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体现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性。从稳增长的经济目标来看,有必要推动经济回到合理增长区间,设定目标可能在5%以上,实际增速应该在5%左右。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,会对明年宏观经济带来正面影响,有助于服务业和消费的整体复苏。如果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力作为的话,明年实际增速在5%以上可能性比较大。

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财政加力货币有力

会议指出,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,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,优化疫情防控措施,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,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,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,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。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,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。

2022年我国赤字率在2.8%,地方专项债券规模为3.65万亿元,年初预计减税退税规模在2.5万亿元。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,6月以来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举措,包括加大减税退税力度、调增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、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策、首次动用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、专项再贷款等。截止到11月底,今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退税缓税规模超过3.7万亿元。10月末我国M2同比增长11.8%,考虑到我国3%左右的经济增速和3%左右的通胀水平,11.8%的M2增速显示出货币政策力度不小。

“我们需要关注一个情况,就是宏观政策的效果受到扭曲或者部分失效。如果缺少正常运行的经济环境,宏观政策到底是松了还是紧了,实际上是很难评估的。”刘世锦表示。

从明年宏观政策定调来看,要求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、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,有助于推动经济回稳向好。

吴亚平表示,今年宏观政策力度比较大,但是由于内需疲弱、消费乏力等,政策乘数效应比较低,政策效果与预期有一定差距。2023年可以考虑略微提高赤字率,针对薄弱环节货币政策可以精准发力。明年可以继续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,总量和结构上相对可控,比较适合精准发力。

“2020年以来的三年时间,我国出口整体增长比较快,2023年出口增长的空间会明显收窄,所以明年内需要起到更大作用,要做好扩内需工作。今年新开工项目比较多,明年的投资资金需求不低,投资政策要保持连续性。随着疫情防控的优化,消费有望逐渐恢复。参考国外经验,疫情防控放宽的短时间内依然存在部分群体害怕外出的情况,消费信心恢复需要一定时间,政策要有一定预判和准备。比如可以提前发行专项债,推动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。”吴亚平表示。

明明表示,今年的赤字率、地方专项债额度整体偏紧,所以下半年又出台了很多政策补充工具,比如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、对专项债限额的调用等。2023年财政政策有必要进一步加力,包括提高赤字率、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等;货币政策要主动作为,结构性政策要和投资政策结合起来,来更好地促进有效投资。

“明年扩内需的两大关键领域是消费和投资。今年已经推出了促进汽车、家电消费等政策,明年可以考虑出台一些直达消费者的减税或补贴政策,给与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群众直接补贴等。”明明表示。

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

会议指出,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。要切实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。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。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

会议强调,要坚持真抓实干,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,让干部敢为、地方敢闯、企业敢干、群众敢首创。要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,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,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,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

前三季度,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%,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.6%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.2%。

吴亚平表示,疫情防控的三年时间,部分投资项目预期较差,部分群体收入下降,市场主体和家庭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。通过对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,提高疫情防控政策的可预期性,避免地方政策执行出现大的反复,这些都有助于恢复提振信心。

明明表示,在优化疫情防控政策之外,宏观政策要有一定的提前度和冗余量,比如财政政策可以考虑突破3%,这样可以大力提振市场信心。

有意思的是,随着近期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,浙江、江苏等地部分外贸企业开启出境揽订单行程,用以维护客户和争取订单。部分政府部门组织开展奔赴境外的经贸合作包机服务,用以拜访跨国公司、城市招商推介等。

2022年房地产市场处于下行通道,部分地方出现烂尾楼、断供等风险事件,推动房地产行业软着陆是2023年的重要命题。

吴亚平表示,2023年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要有效化解房地产领域的风险,推动保交楼、化解债务风险等。这几年随着宏观政策的加力,整体债务杠杆率有所提升,需要关注相关债务信用风险。外部的粮食和能源供应,对我国的安全发展有一定影响,需要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和能源的保障供应。

明明表示,明年要关注房地产风险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染,受房地产市场收缩影响,土地出让金下降明显,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一定冲击。地方政府债务、城投债违约等次生风险,是2023年要应对的重要金融风险。今年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偏向示例性、区域性、点状,明年可以考虑出台一些自上而下、全局性、框架性的债务化解方案。